日前
#西南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
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相关资料图)
引发热议
3月17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布“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招生简章。招生对象为西南大学大二及以上年级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学制1年,学分24学分,学费1920元。课程计划里包括申论概论、行政能力测试基础、公文写作等。学生自愿报名选学,历史文化学院择优录取。
上述招生简章显示,西南大学“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系对标公务员和行政事业公务人员公开遴选所需核心知识而建设的应用型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历史学、民族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资源,通过公文写作、公务礼仪、行政能力测试与申论训练等课程系统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决胜力。
“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专业单独编班,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模式,主要安排在暑假集中授课,部分实作可根据需要,安排在寒假、周末。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微专业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授予学位。
对此,网友纷纷热议:“考公机构开始慌了”“挺好的,比培训机构划算多了”......
但也有网友质疑:“至于这么卷吗”“是不是以后考研专业、教资专业、留学专业等等也会纷纷开设起来?”
据央视新闻,2022年,超202万人报考国家公务员,183万余人通过资格审查,创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新高;平均竞争比超过60比1,最热职位竞争比超过20000比1。
西南大学开设多个微专业
西南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除了“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近期,西南大学各学院还发布了乡村振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无人机技术与应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师教育+、智能电子制造、生态安全与管理等多个微专业的招生简章。
据《西南大学微专业管理办法》,该校面向本校学生提供微专业选学,是为了“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从业竞争力和对未来社会适应力,丰富学习方式。”
别误读了“高校开设公务员专业”
创办微专业,是高校的一种重要探索,既有利于克服高校传统上专业设置比较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连接不紧密的弊端,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学习学科前沿知识、了解新兴产业态势的需要。目前各高校比较受欢迎的微专业,比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等,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但有的网友却对“公务员微专业”调侃称:“以后大学只设4个专业:考研、考公、留学、躺平”,这很大程度上是对“微专业”的误解。不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有着与“就业培训”完全不一样的期待。
常有人说,高校培养的一些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但这也绝不意味着高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变得功利化,把本来应该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大学变为职业培训所、考试培训所。
微专业作为大学里的一种学习方式,并无特别的导向,只是学校对部分学生需求的一种回应。是否应该开设相应的专业不是用“一刀切”的言论就能定论的,而是应该在学生需求、学校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其实,针对新奇的、冷门的、热门的专业开设的讨论,近两年一直存在。比如,“博物馆专业”“殡葬专业”等专业在一些高校纷纷开设,就曾引起过不少讨论。
对待一种新生事物有不同意见,说明大家对此尚有期待,可以让其在发展过程中去修正和完善。如何办好“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这个微专业,比简单的冷嘲热讽、一棍子打死更值得探究。
掌上春城综合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上海法治报、红星新闻、上海新闻广播、每日经济新闻等
责编:毕群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
关键词: